【投資者手記】金融市場動盪未止 買滙豐債適逢其時

金融市場動盪未止 買滙豐債適逢其時

金融市場終於開始出現亂象,可惜亂象並非來自武肺,更大程度是人為問題。所以說,天災雖然恐怖,但遠遠不及人禍所帶來的影響。油組、俄羅斯、沙地聯手玩嘢,紐約期油早兩天跌穿每桶20美元,不太合理;美國聯儲局在不足兩週內兩次緊急減息,合共減息1.5厘。金融市場不太明白,聯儲局真的有這個迫切性,需要在議息前夕兩度緊急減息嗎?

這兩件違反常理的行動,對金融市場帶來的傷害較武肺疫情更大。在過去兩至三週,筆者一直強調驚都未驚過,最主要原因是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的主因,是在去槓桿化的情況下突然間出現信貸緊縮,繼而一下便挾爆了貝爾斯登及雷曼兄弟,而美林則被美國銀行吞併。在過去兩至三週,金融市場受到的影響,頂多是企業業務有所放緩,業績難免下滑之類,並非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。

恐慌可從數字量化

然而本週情況開始有點改變,特別是恐慌情緒開始放大。要留意,恐慌情緒意思是指投資者的行為,很多人認為恐慌是無法量化,以為股價跌就是恐慌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大部份零售投資者,只會聚焦於股價變動,看見股價下跌就會恐慌;但對機構投資者而言,真正的恐慌可以從債券市場及利率市場變動中反映。

意思是,資金的成本在某一特定時間內,上升或下跌的速度及幅度,可以反映真正投資情緒。讀者若不善忘,應記得筆者去年曾建議投資者可以槓桿方式買入優質企業債,當時曾經推介2026年到期票息4.375厘的滙豐企業債,其債價從推介時約96元,最高升至110元,不少投資者在106元左右賣出,單是賺債價都賺到笑。然而,此企業債最近則從約110元插至95元,跌幅高達一成二。

理論上,聯儲局減息會導致孳息向下,而債價則會反其道而上升。然而上週聯儲局緊急減息一厘後,美國十年國債孳息卻從3月低位約0.32厘抽升至1.26厘之上。減息是為了降低借貸成本為市場提供流動性,但結果卻竟然是融資成本向上,當中反映兩個現象,第一,融資利率直接反映市場對資金需求,現時全球正拋售不同類型的資產包括債、日圓、黃金及股票,並一窩峰湧入美元避險。

昨晚彭博美元現貨指數(Bloomberg Dollar Spot Index)升至自2004年有紀錄以來新高,而美匯指數則升至2017年3月以來新高,高見101.92。第二,融資成本將風險溢價加進去,筆者不少客戶普遍以50%槓桿比例持有優質企業債,在3月13日之前,融資利率才2.1厘,但至3月18日卻增加至2.7厘,昨日則進一步3.3厘,短時間內逆市增加借貸成本1.2厘,這就是筆者所說,可以量化的恐慌了。

每年穩贏6%以上

短線而言股市或會出現反彈,但在人為製造股災情況下,相信仍未見終極底部,手持現金固然重要,但投資者是時候重新考慮購入優質企業債,畢竟融資成本不可能一直高企,否則便與原先放水的概念背道而馳。目前滙豐有兩隻優質美元債適合大眾投資者參與,一隻2025年到期票息4.25厘,一年派息兩次,現時債價僅94元,買入並持有至到期的話,到期收益率(Yield To Maturity)高達5.4厘;如以50%槓桿買入,YTM則提升至最少6.4厘。

另一隻則為2026年到期票息4.375厘,同樣一年派息兩次,現時債價約95.4元,YTM為5.2厘;如以50%槓桿買入,YTM則提升至最少6.3厘。上述兩個債券並非結構性衍生工具,是真真正正的企業債,以100元樓下買入滙豐債券,兩年後息價兼賺的機率接近100%,唯一風險是滙豐倒閉無力償債,可能性接近0。大企業、有評級、每年穩贏6%以上、流通性高,看不到不買入的理由。

Comments